DB62∕T 4965-2024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规范(甘肃省)
ID: |
436598D5E26442588BA1547BC5C059C6 |
文件大小(MB): |
1.95 |
页数: |
28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25/2/25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13.02001,CCS z 01 □B62,甘 肃 省 地 方 标 准,DB62/T 4965—2024,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规范,2024- 09 - 20 发布 2024- 12- 20 实施,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62/T 4965—2024,目 次,前言.II,1 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 1,4 总体原则..2,5评估周期..2,6 评估内容和方法2,7评估流程.3,8评估指标体系.3,9生态环境状况评估方法6,10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方法 6,11 评估结果7,12评估报告.8,附录A (规范性)评估指标的含义及数据来源 9,附录B (规范性)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评分依据.13,附录C (资料性)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报告编写提纲23,参考文献24,I,DB62/T 4965—2024,刖 s,本文件按照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文件由甘肃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姜泳波、陈明霞、孙旭伟、王乃亮、胡兰兰、李崇源、岳玮、张如海、孙振淮、,陈豆、张旭昕、苑煜思、王鹏扬、曾胜宗,本文件由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负责解释,II,DB62/T 4965—2024,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的原则、周期、方法、流程、指标体系、评分,标准等要求,给出了评估结果和评估报告格式,本文件适用于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4529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26424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 31759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DZ/T 0303地质遗迹调查规范,HJ 1142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生态功能评价,HJ 117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格局评估,HJ1173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LY/T1814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LY/T2988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NY/T2998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GB/T 14529、GB/T 3175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对有代表性或有重要保护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和内陆湿地,依法划出一定范围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来源:GB/T 31759,有修改],3.2,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for natural ecosystem,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注: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4个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DB62/T 4965—2024,[来源:GB/T 14529,有修改],3.3,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wildlife nature reserve,以野生动物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和重要经济动物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来源;GB/T 14529],3.4,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 nature reserve for natural monument,以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来源:GB/T 14529],3.5,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conservation effectiveness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对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服务、环境要素等方面的保护效果,以及在主要威胁因,素等方面的管控效果,3.6,外来入侵物种 invasive alien species,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可能或已经对生态环境、生产或生活造成,明显损害或不利影响的外来物种,4总体原则,4.1 科学性原则,采用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相关科学技术和方法,科学评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4.2 系统性原则,对资源现状调查监测、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服务、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威胁因素、,违法违规情况等内容的系统性评估,4.3 可操作性原则,采用的评估方法简单明确,选取的评估指标所需数据可获取、可监测、可计算,5评估周期,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原则上每5年开展一次,6评估 内容和方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采用“赋分和评估等级”方法进行,评估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和生态环境变化评估两个方面,评估指标体系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3个类型。生态环境状况评估指标赋分采用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分为3个等级。生态环境变化评估采用差值法进行定量评估,结果分为5个等级。整体评估,结果通过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等级和生态环境变化评估等级……
……